什么以自什么成语?
以貌取人这个成语。以貌取人是一个汉语成语,拼音是yǐ mào qǔ rén,旧时指认识某人时,只按照其外貌来判断其人品、才能等。成语出自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子曰:‘吾不与 祝鮀 言,人亦皆以貌取人乎!’”以貌取人的故事发生在孔老夫子和公冶长之间。夫子曰:“吾不与 祝鮀 言,人亦皆以貌取人乎!”,就是说我不跟长着大罗圈腿的祝鮀交往,是人都喜欢以貌取人吗。夫子和祝鮀是当时顶级的帅哥,是“高富帅”的时代偶像。鲁国的国君和大夫们常常带着这两个“花瓶”出访各国,他们英俊潇洒,礼貌周到,谈吐文雅,很得其他国家的王族贵人的欢心。后来又在军中当“白马银枪侍卫”……总之,他们俩的生活很奢华很浮华,整天吃喝玩乐,不干正经事。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很多人喜欢以貌取人,认为人能长得漂亮一些、帅一些,做事也就靠谱一些,容易被信任,被给予更多的机会。其实,这是一个错觉。
在孔子眼中,公冶长就不错。《五绝传》有文曰:“公冶长,齐人也。孔子以女妻之。传曰:‘长无罪,杀之,不辜;长有罪,杀之,不直。’孔子意以为然哉。《易》曰:‘蒙以养正,果行育德,失得勿恤。’孔子盖以是处之。”大意就是,公冶长为人端正,做事果敢有魄力,能培养品德,不会顾虑成败得失。说白了,就是公冶长的作风、风格、风格,很好。
而从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来看,公冶长的长相在孔子眼中,也是不靠谱的那种,是丑八怪。《公冶长论》有文曰:“长貌虽丑,有贤乎此者,其犹有以致也。盖有诸内,必形诸外,其有德于内,必有声于外,《易》曰:‘德言言,言可畏也。’孔子不以女妻他人,盖以其有声于外也。长无罪,则有罪。夫长虽得罪,其有罪可知。杀之,其不义谁辨也。孔子之嫁女也有二宜焉:长虽得罪不义杀之;于女不失其贞。”大意就是,公冶长虽然长得丑,但是心地善良,有一说一,信守诺言,并且,他的才德足以获得妻子的信赖。